摘要:目的:研討腸道喂養不耐受早產兒實施袋鼠式護理與發展性照顧模式的臨床價值。方法:從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腸道喂養不耐受早產兒中抽選86例為觀察對象并設計組別,A組(n=43)實施常規護理,B組(n=43)早產兒開展袋鼠式護理及發展性照顧,對比兩組早產兒的臨床干預情況。結果:與A組比較,B組住院時間、胃管留置時間縮短更明顯,每日睡眠時間延長更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干預前,兩組早產兒的體質量、頭圍等指標值比較接近,P>0.05,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4周,B組體質量、頭圍等指標值較A組增加均更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腸道喂養不耐受早產兒開展袋鼠式護理及發展性照顧,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的睡眠質量,加快其康復出院,同時也利于促進患兒的體格發育。
關鍵詞:腸道喂養不耐受:早產兒袋鼠式護理:發展性照顧,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kangaroo nursing and developmental nursing mode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intestinal feeding intolerance. Methods: From March 2018 to January 2020, 86 cases of intestinal feeding intolerant premature infants in thi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s. Group A(n=43) was implemented routine nursing, group B(n=43) was performed kangaroo nursing and developmental care, and then compared the clinical interventions of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group A,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gastric tube indwelling time in group B were shortened more significantly, and the daily sleep time was more prolonged(P<0.05).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values of body weight and head circumferenc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latively close(P> 0.05). After 4 weeks intervention, the values of body weight and head circumference of group B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group A(P<0.05). Conclusions: Kangaroo nursing and developmental care for premature infants with intestinal feeding intolerance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sleeping quality, speed up their rehabilitation and discharge, and also promote their physical development. It is worth recommending.
現階段臨床對早產兒的定義是胎齡不足37周、體重處于500 g至2 500 g范圍的新生兒。與足月兒相比,早產兒的臟器組織尚未完全發育,消化系統的建立仍不夠完善,極易由于胃腸功能紊亂而出現喂養不耐受的現象。若未盡早采取有效措施干預和處理,往往不利于早產兒的正常發育成長,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袋鼠式護理是一種能夠為母嬰早期接觸創造條件的新型護理模式,發展性照顧強調外界各種因素對患兒發育帶來的影響,二者在促進早產兒成長發育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本研究中,我院結合上述兩種護理理念對腸道喂養不耐受早產兒實施干預,效果較滿意。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娩出且入住我院的腸道喂養不耐受早產兒86例,納入患兒均符合早產兒相關判斷依據,即喂養過程中有腸道不耐受(腹瀉、腹脹等)表現、出生至入住我院≤10 h、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嚴重心肺/肝腎疾病,有先心病、胎兒宮內窘迫及腸閉鎖等問題。按照入院先后順序設計組別,A組43例,其中男嬰23例、女嬰20例,胎齡29~36(32.69±0.47)周;體質量1 251~2 460(1 906.53±49.38)g; B組43例,其中男嬰25例、女嬰18例,胎齡28~36(32.71±0.51)周;體質量1 248~2 459(1 902.67±51.33)g。
1.2 方法
A組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嚴密監測基礎體征、做好意外情況防護、為患兒提供保溫箱保暖、按時給予喂養等。
B組早產兒基于上述條件開展袋鼠式護理及發展性照顧。袋鼠式護理:選用合適規格的尿不濕為患兒穿上,將小毯子墊于其背部,再將患兒放在父親裸露的胸前或母親乳房前,給患兒蓋上大毛巾或棉被,每次持續1~2h。開展該護理前叮囑患兒家長清潔身體、排空膀胱,適量補充水分,并穿著較為寬松、舒適的衣物,以免對患兒的休息造成干擾。發展性照顧:①環境上,每次將患兒置入暖箱前半小時,先將箱內溫度調節至適宜溫度;蓋上遮光罩模擬子宮內環境,合理控制床旁燈光亮度及交流的音量,儀器警報聲應不高于60dB,以避免強烈光線及噪音對患兒產生不良刺激,影響其睡眠質量。②體位上,患兒頭高足低,每次完成喂養后,為患兒取左側臥位,保持頭部偏側,以減少溢奶問題的發生。③喂養上,該類患兒多需要實施胃管喂養,護理時可為其提供無孔橡膠奶頭進行非營養性吸吮,每次吸吮4~5min, 每日4~5次,部分吸吮有力且基礎體征穩定者,可改用裝有一定母乳的奶瓶吸吮。④撫觸上,于患兒沐浴或喂養后1h, 安排專門人員給予全身按摩,包括頭面部、胸部、背部及四肢等,按摩從上到下,動作盡量輕柔,同時與患兒對視,輕喚患兒等,每日2次,每次約10min。⑤疼痛上,對患兒實施靜脈穿刺或吸痰等操作時,給予適當的肢體觸摸,即一只手將患兒的上肢盡可能貼近前胸并輕輕按住,另一只手輕握其雙膝,使其兩腿與軀體貼近,呈屈曲位,并為患兒提供安慰奶嘴、音樂等,以減輕其疼痛感。
1.3 評估項目
記錄兩組早產兒的住院時間、胃管留置時間、每日睡眠時間,以及不同干預階段的體格發育指標(體質量、頭圍與身長)。
1.4 數據分析方法
采用SSPS20.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由卡方檢測,輸出顯示為率(%);計量資料使用t檢測以及(x?±s)的形式描述,P<0.05,說明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的記錄結果
與A組比較,B組住院時間、胃管留置時間縮短更明顯,每日睡眠時間延長更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的記錄結果(x?±s)

2.2 兩組體格發育指標的記錄結果
干預前,兩組早產兒的體質量、頭圍等指標值比較接近,P>0.05,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4周,B組體質量、頭圍等指標值較A組增加更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體格發育指標的記錄結果(x?±s)

3 討論
在早產兒中,腸道喂養不耐受屬于較常見現象,產生原因多與早產兒胃腸功能紊亂有關,可造成反復發作的腹瀉、腹脹及嘔吐等癥狀,對患兒的健康發育成長極為不利。若患兒持續攝取營養障礙,體質量、頭圍等發育緩慢,多個營養指標長時間不達標,還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因此,重視加強對早產兒的護理尤其是對其喂養不耐受問題的處理,顯得十分重要。
目前臨床對腸道喂養不耐受早產兒的護理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及嘗試,普遍認為常規護理能夠基本滿足早產兒的護理需求,但在解決其喂養不耐受問題方面則不盡人意。發展性照顧作為新生兒護理新模式之一,側重于通過環境、疼痛、體位等方面對早產兒實施干預,這樣能夠及時消除外界的不利因素,為早產兒提供良好的發展性支持,使其能夠更好、更快適應母體外環境,并最終起到促進其體格發育的作用。袋鼠式護理能夠為早產兒與父母的早期肌膚接觸創造條件,既能夠有效維持早產兒的體溫,又可讓其隨父母的心跳進行有節律的呼吸,能夠進一步維持早產兒生命體征的平穩,改善其睡眠質量。易燕研究指出,在開展袋鼠式護理期間,早產兒母親給予母乳喂養,還可為患兒提供多種營養物質補充,保證其營養需求。張倩倩研究表明,對腸道喂養不耐受早產兒開展上述兩種護理模式干預,能夠更好地改善患兒的睡眠質量,促進其成長發育,效果優于常規護理。本研究對此持相同意見,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兒經此干預后的住院時間、胃管留置時間明顯縮短,每日睡眠時間明顯延長(P<0.05),袋鼠式護理及發展性照顧的聯合實施,能夠提高早產兒的睡眠質量,促進其康復;B組早產兒的體質量、頭圍等指標在干預后4周的改善較A組也更占優(P<0.05),進一步肯定了該兩種護理模式聯合使用在腸道喂養不耐受早產兒中開展的可行性,較常規護理更利于促進其體格發育。
4 結論
對腸道喂養不耐受早產兒開展袋鼠式護理及發展性照顧,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的睡眠質量,加快其康復出院,同時也利于促進患兒的體格發育,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鄧琳,陶紅產兒喂養不耐受的臨床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8,39(3):112.
[2]沈慧.“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神經行為及體格發育的影響[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6,13(3):69.
[3]李妙仙,賴靈巧,鐘芬賽,等 發展性照顧聯合袋鼠式護理模式在早產兒生長發育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 2018,56(4):142.
[4]郭敏,王翠,張楠,等袋鼠式護理對早產兒生長發育影響的系統評價[J] .護理學報, 2018,25(16);27.
[5]白東梅,王春芬,白媛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臨床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4):220.
[6]易燕袋鼠式護理對早產兒生理指標穩定性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6,27(16):3122.
[7]張倩倩.發展性照顧合袋鼠式護理應用于早產兒腸道喂養不耐受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9,19(5):172.